搜索此博客

2010年1月26日星期二

中国:揩油的大国

原文发表于2010年1月22日
《新闻周刊》将于2010年2月1日刊载

作者:裴敏欣 卡莱门•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治学教授
翻译:东湖隐士(hsinwangps@gmail.com)


如何才能让一个习惯于搭便车的国家承担起其相应的成本?这是当前西方与中国交往过程中的一个挑战。自从中国在21世纪前10年再次以大国形象出现以来,很多西方人都希望中国能成为现有国际秩序的支柱,并对维系这一秩序发挥建设性作用。美国和欧洲的高级官员一再诱使、奉承甚至拉拢他们的中国同事。但不幸的是,西方的这种努力收效甚微。政治上的妥协并没有使中国向更民主的政体转型。谷歌与中国围绕互联网审查的争斗就是西方软手腕无效性的最新例证。甜言蜜语也许能够迎合中国人的自尊心,但他们并没有真正起到全球秩序维护者的作用。

考虑以下问题。

在200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对其义务范围内排放目标的反对致使一项国际协议流产,而该协议本应是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努力的里程碑。

随着世界缓慢地从经济危机中复苏,中国的汇率政策成了平衡全球经济的障碍。尽管西方反复敦促中国升值人民币,中国仍拒绝就此进行规划。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不仅正在威胁西方脆弱的复苏,也在威胁全球自由贸易。

在制裁伊朗这一中国主要能源供应国的问题上,中国一而再地粗鲁否决西方实施更加严厉制裁的提议。相比于由德黑兰核武计划引的发军事冲突导致的潜在灾难性后果和核武器在中东的扩散,中国似乎更关心本国的经济利益。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之所以不愿承担维护和平与发展的相应成本份额,是因为从人均的角度来看,中国还是一个穷国。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一个能为改善自身形象投入450多亿美元举办奥运会的国家不应以国家贫穷为借口。

中国政府不情愿承担起更多成本的现实很可能有更深的政治根源。尽管认识到自己的国家利益在美国领导权主导的全球安全体系以及西方支撑起的自由贸易体系中得到了较好地实现,中国的精英们还是没有认识到融入这一体系的价值。西方关于民主和人权的承诺正是中国执政党公开反对的。虽然美国领导权是全球安全的基石已被中国精英视为地缘政治的现实,但这在他们眼中却不具有合法性。这正是北京力图(至少在口头上)促成 “多极世界”的原因。

中国领导人没有认识到本国成为更积极的全球公共物品供应者政治上的有利一面。只有那些迎合国内(而且越发表现为民族主义)呼声的人才能在中国飞黄腾达,更何况很多中国官员不愿被人看作西方的奴仆。因此,中国的言辞和行动都反映了一种人格分裂:中国在享受当前国际秩序带来的实际好处,却又拒绝承担自己本应承担的成本。

免费获取国际公共物品的同时要还他人予以尊重,这样的局面就要结束了。世界对中国所抱幻想的破灭已不可阻挡。就连对中国低估本国货币、贸易保护主义长期横行颇为不满的跨国公司也威胁要撤离中国。由于北京仍未改变现行的汇率政策,西方国家已开始征收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税,并考虑采用其他报复措施。此外,中国在人权方面的压力也正在积累。由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缺乏合作意识,中国的形象已大打折扣。对此,北京当局应该予以重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